今天是在上海的最後一天,我的任務則是在上海開一個中國銀行的網路銀行戶頭
因為之前農行的網路銀行不太好用,所以要把錢轉過去
開戶的過程大概30分鐘,服務也很親切
就是時間不是太快,而且最慘的是
不能幫我一筆轉到我的戶頭,我得去ATM一筆一筆轉
或是去找農行匯款,剛好陸家嘴又沒有
只好去外灘找找
這天上海的天氣超好,整個陸家嘴金融區也規劃的很不錯
找了半天不知道哪裡有農行,就想坐的士問問看,結果開車的大娘也不知
倒是聽了廣播裡討論的婆媳問題,開始說起了他兒子不想開計程車,但又找不著工作
聊著聊著就到了外白渡橋這裡,看看天氣不錯
就下來拍拍照逛逛
關於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
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則為外。」
在學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築》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
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於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於此類。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裡白渡橋,而位於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
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樑。
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
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這裡是眺望陸家嘴的好位置
在藍天襯托下,浦東的新興建築和外灘的老房子真是相互輝映
上海郵政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郵政大樓內,面積8000平方米。館內有1909年上海郵政總局用來運輸郵件租用的馬車復制品,
還有1917年上海郵務管理局購置的用于運輸的汽車模型等。館內的各種文物再現了郵政交通的歷史和變化。
館內設有珍郵館。一些印刷精美、具有歷史價值的罕品和孤品在這裏展出,有上海集郵家馬任全先生1956年捐獻的紅印花小字當壹圓蓋銷八卦郵戳的郵票,
此郵票目前僅發現一枚,為世界孤品。清代大龍郵票、小龍郵票、慈禧壽辰郵票以及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的部分珍貴郵品和設計圖稿,也在珍郵館內現身。
不過因為時間關係,我只有遠眺而已
地址 | 建成時間 | 原名 | 目前使用單位 | 設計者 | |
中山東一路1號 | 1913年 | 亞細亞大樓 |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 | 英資馬海洋行 | |
中山東一路2號 | 1910年 | 上海總會大樓 | 東風飯店 | T . Tarrant | |
中山東一路3號 | 1922年 | 有利大樓 | 外灘3號(原為外灘4號)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5號 | 1925年 | 日清大樓 | 外灘5號 | 英資德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6號 | 1897年 |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 外灘6號 | 英資瑪禮遜洋行+F . M . Gratton | |
中山東一路7號 | 1908年 | 電報大樓 | 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 | 英資通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9號 | 1916年 | 旗昌洋行大樓 | 夏姿 | 英資通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0-12號 | 1923年6月23日 | 滙豐銀行大樓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3號 | 1927年12月19日 | 江海關大樓 | 上海海關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4號 | 1948年 | 交通銀行大樓 | 上海市總工會 | 匈牙利鴻達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5號 | 1910年 |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 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 德資倍高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6號 | 1924年 | 台灣銀行大樓 | 招商銀行上海分行 | 英資德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7號 | 1924年 | 字林大樓 | 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英資德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8號 | 1922年 | 麥加利銀行大樓 | 外灘18號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19號 | 1908年 | 匯中飯店大樓 | 和平飯店南樓 | 司各特(英資瑪禮遜洋行) | |
中山東一路20號 | 1929年9月5日 | 沙遜大廈 | 和平飯店北樓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23號 | 1937年 | 中國銀行大樓 |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 英資公和洋行+陸謙受 | |
中山東一路24號 | 1924年 |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26號 | 1920年 | 揚子大樓 | 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27號 | 1922年 | 怡和洋行大樓 | 外灘27號 | 英資思九生洋行 | |
北京東路2號 | 1920年 | 格林郵船大樓 |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 英資公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29號 | 1914年 |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 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 英資通和洋行 | |
中山東一路33號 | 1873年 | 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 半島大酒店(改建中) | Grossman & Boyce | |
北蘇州路20號 | 1934年 | 百老匯大廈 | 上海大廈 | 英資業廣地產公司 | |
中山東一路1號甲 | 1907年 | 外灘天文台 |
外灘的老建築可以參考上面,我猜各大銀行都有分行在此
果然農行有分行,但是我去的時候還在為世博整修,不開放,我只能往人民廣場方向找
沒想到我走了快1個小時終於在人民廣場的一隅找到了農行的分行
又去第一天吃的那家永和豆漿吃一樣的餐
我中間去了趟新天地,這容後再說
和平飯店,位於上海市南京東路20號,毗鄰外灘。分南樓和北樓,北樓原名華懋飯店也稱"沙遜大廈",
建於1929年,屬芝加哥學派哥德式建築。由英籍猶太人愛麗斯·維克多·沙遜建造。當時曾被稱為「遠東第一樓」。
南樓原稱匯中飯店,1908年竣工,由瑪禮遜洋行的建築設計師高脫設計。
和平飯店老年爵士酒吧是上海最負盛名的爵士樂隊之一,成立於1980年,
由7名年紀超過75歲的老人組織,每晚都會演奏三、四十年代歐美爵士流行曲。
這時已經開始天黑,一到傍晚就起風
外灘的溫度頓時少了幾度
我還是頂著寒風往前走
我想買雙鞋
但是在南京路上都沒看到舒服的運動鞋,後來還是回台灣後才買了
我的晚餐是住處附近的一家湯包店
這幾天總是經過但是沒有去吃,總算是得償宿願
一籠是普通小籠,一籠是蟹黃的,還蠻不錯吃的
我的上海行也到了尾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