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先在觀前街的火車代售處買車票,結果居然賣光了
只好坐汽車去南京               

今天仍然是陰雨綿綿的一天,我想可以先逛蘇州博物館
結果到了那裡,看著冷清的街道,心裡就有不詳之感
果然今天是星期一,所以休館


不過沒關係,我就先逛隔壁的拙政園(100/2人)
拙政園,是一座中國著名的古典私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
建於明朝正德四年(西元1509年)年,面積62畝。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在中國園林建築中有相當經典的地位,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佈局設計、
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禦史、刑部侍郎王心一;
有清初海甯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

辛亥革命後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
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甯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禦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

拙政園的園名是據西晉潘嶽的《閒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王獻臣於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禦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
被貶為廣東驛丞,後任永嘉知縣,罷官後居家,心裏的痛楚無法言表。

他對文征明講:"昔潘嶽氏仕宦不達,故築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于嶽者,園所以識也。"
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嶽一樣隱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
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複雜心態。


在裡頭的蘇州園林博物館有拙政園的全景

1631年(崇禎四年),王心一接手此園東部,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此時拙政園已破落近三十年,由王心一重新修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購得此園。
1662年,拙政園充公。
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王永寧。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
1738年(乾隆三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份。
1860年(太平天國),李秀成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1877年(光緒三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緻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根據明朝畫家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鬆軟,而且濕氣很重。
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31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

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
 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
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複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
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

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佈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徑。
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

許多人來到這裏,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
《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
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

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裏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這裡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後,建造"歸田園居"。
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複廊隔開的。走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
人們信步走在遊廊裏,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
這種現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經過複廊裏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
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裏池面寬廣,景色秀麗。
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現,在亭臺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


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於是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
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裏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每一個建築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築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DSC_2982.jpg  

這座橋聽說是這裡最古的橋


"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為靠在形似長虹的複廊上而得名。
"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別致,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裏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
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

梧桐,是聖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 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


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裏向周圍瞭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

"雪香雲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的對聯。


經過九曲石橋,沿著遊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鬚。
"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著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
"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裏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
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築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牆上開有視窗,以便觀景。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

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築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

這座建築物是美化了的" 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裏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裏邊分為兩個客廳;
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字"得少佳趣"。

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於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

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

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

據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注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
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裏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
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昆曲的地方。

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昆曲,經常同"曲聖"俞粟廬先生在這裏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
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

這裏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致,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
若從屋內透過藍色部分往外看,則會發現外頭的景色都有一層白雪般,十分具有巧思
DSC_3040.JPG  

許多長廊貫穿其中,小橋流水,美不勝收


拙政園旁修了蘇州園林博物館,裡頭是介紹蘇州園林的建築方式
蠻值得一逛的


而且廁所非常乾淨,有五星級飯店的水準


參觀完拙政園我在旁邊的「粥公粥婆」吃飯
那時已經下午三點了,我點了鴨血粉絲(5)、揚州炒飯(8)、咕咾肉(28)
基本上都不怎麼好吃,尤其是咕咾肉很怪,應該算糖醋肉塊吧!
炒飯也是沒什麼料,不過老闆的小孩挺可愛的


蘇州市區的公車站牌都很有古意喔!
不過公車就很舊,還很髒
尤其是下雨天更髒,真的需要好好改進


我要坐到山塘去看看,結果好像下錯站了,問了路邊的人,說還有一段距離
走了半小時,走到楓橋了,可是還沒走到
有點累了,只好打道回府


回來經過觀前街,看到這家永和豆漿,是上次我在蘇州去過的
真是有趣


晚上吃了麥克雞塊和漢堡,還有冰淇淋共15元
懶得出門又吃了一個泡麵,天氣不好真的讓人玩心都不振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6513 的頭像
    eric6513

    小華的AKB48宅生活和旅遊記事

    eric6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