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駐天津部隊不斷增加,頻頻舉行軍事演習,與民間老百姓的衝突接連不斷。七日晚上十一點四十分左右,日軍藉口在蘆溝橋附近演習的部隊,受到中國軍隊的射擊,並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中國軍隊拒絕,日軍遂揚言要包圍宛平縣。

        蘆溝橋距北平前門十五公里,屬宛平縣境內,是一座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石橋,為保定北上北平的交通要道,由國民黨軍第29軍37師219團吉星文長吉星文戍守。吉星文接到如下命令:"固守蘆溝橋和宛平縣城,在日軍未開火前,不能射擊;敵方如果開火,便予以迎頭痛擊”。
      
       八日淩晨四點四十五分,日軍向中國軍隊全面開火,吉星文團奮起應戰,中國歷史上最悲壯、最偉大的抗日戰爭爆發了。

      日軍先集中兵力進攻於蘆溝橋同架在永定河上的平漢鐵路鐵橋,蘆溝橋北側的中國軍隊陣地逐次被摧毀,宛平縣城亦受到如雨的炮火攻擊。經過四小時的奮勇抵抗,中國軍隊終於阻住日軍的攻勢。八日深夜,中國軍隊與日方進行交涉,雙方達成停火協定。但九日清晨,日軍又向中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炮擊,日本欲全面進攻中國的野心,遂暴露無遺。

       九日,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下令在四川的何應欽立刻奔赴南京,著手組編部隊,準備全面抗戰。此時雖然北平城外炮火連天,但在廬山開辦的暑期軍官訓練團仍在照常上課,蔣委員長對幾千名受訓學員特別強調中國抗戰的決心。
  
       蘆溝橋燃起的戰火,開始向華北蔓延,不到一個月,北平、天津相繼失陷,八月十三日,戰火燒到了上海。蔣委員長特命令軍官訓練團教育長陳誠擬定全國動員方案,並進行全面對日長期抗戰。經研究,中方認為:日軍如在華北得手,必利用機械化快速反應部隊,沿平漢路直達武漢,武漢一旦失手,則中國將被日軍東西縱斷為二,因此不如擴大淞滬戰爭,誘敵人到東戰場,國軍則實施持久消耗戰略,使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不能得逞;與此同時國內重要生產設備及物資,得以在這段時間內,轉移到大後方,以對日展開"持久戰”。"持久戰”這個方針是一九三七年八月由蔣介石及陳誠設立,而非毛所創, 毛之"論持久戰"寫於一九三八年五月。"持久戰”方針既定,中方將國軍淞滬戰鬥序列分為三路:

司令長官:蔣中正
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
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
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
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岳;
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
另直轄部隊九個師。

        中國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70萬左右,是中國軍隊的精華。
        日軍欲”速戰速決",以三個月滅亡中國,在淞滬戰場投下大量精銳三軍部隊,企圖一舉拿下上海,日軍先後投入的戰鬥序列是:

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大將所部有:第三、六、九、一一、一0一、一0五、一0六、一一0、一一四、一一六等師團,總共不下30萬人,配有大炮300餘門、戰車200輛、飛機200架、兵艦數十艘,戰鬥力之強,火力之旺,無法比擬。

         中國空軍八月十四日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第3艦隊,炸傷旗艦"出雲"號。第4驅逐機大隊擊落襲擊杭州筧橋機場的日機3架,擊傷1架。十五、十六兩日,中國空軍在京滬杭上空共擊落日機40餘架。十七日,中國海軍派出魚雷快艇駛至上海外灘再次擊傷"出雲"號。日本從本土來的援軍源源不斷在吳淞等地強行登陸,海陸空聯合作戰,火力極強,國軍只有象徵性的空軍,及少量的戰車與大炮,只能以密集輕武器火力阻擋日軍快速前進,對日抗戰全憑決心。淞滬戰場離蘇嘉路第一道國防線有百餘里,戰場上軍隊既多,又無險可守。日軍海、陸、空的火力全面濫射,國軍陷入一個大熔爐中,任其焦煉,敵方火力之猛,國軍毫無招架之力,根本是以血肉之軀來添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先例。

         淞滬會戰至十月中旬,國軍已無法守,二十一軍團原有旅長六人,三死三傷。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日後名鎮中外、贏得東方野戰之狐美譽的名將孫立人,此次戰役中以稅警團團長之職,帶稅警團赴滬增援,身先士卒,奮勇當先,不幸身中七、八彈,戰況之慘烈由此可見。堅守江灣的孫元良部隊中一師,經過五次整補,最後仍只剩四千人。十月二十六日,四千人中,抽出一營四百五十二人,號稱八百,交給團副謝晉元,固守閘北的四行倉庫,以牽制日軍,掩護國軍轉移陣地。二十七日淩晨,日軍從蘇州河,對沿途村居民房縱火,搜索前進,來到四行倉庫附近,不知到裏面有伏兵,謝晉元一聲令下,日軍猝不及防,展開名震史冊的四行倉庫大戰。爾後上海淪陷,謝晉元及部屬被扣上海租界,謝晉元於一九四一年被刺殉國。

        十一月初,蔣介石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負淞滬大戰全責,督率部隊進攻,敵軍主力迎面而來,即展開大規模的遭遇戰。十一月九日,日軍後續部隊又增,中國軍隊淞滬陣地,完全陷入日軍包圍。依國軍戰略,淞滬會戰的目的在轉移日軍主力,不使敵軍順利由平津南下直功武漢心臟地區,國軍已在上海苦守三個月,牽制敵人大軍已達目的,既著手撤退。撤退計畫經核准,又守三天,國軍遂於十一月十一日撤離上海,前後在上海彈丸之地,英勇的與日軍對抗了三個月,是役中國陸軍共斃傷日軍達9萬餘人,日方承認傷亡4萬多人, 中國空軍擊落日機40多架,炸傷日本海軍旗艦 "出雲號”,全軍共付出了傷亡25萬餘人的巨大代價。上海會戰後,國軍沿長江向南京撤退,國內重要生產設備和物資,得以在這三個月裏面,轉移到大後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6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