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遠觀虎丘後,坐3站公車來到了留園,30塊一張門票。
留園的大門一如江南豪宅的式樣,
很小,不顯山不露水的。


留園的四百年歷史中,數易其主。
它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最初是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
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帝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
范仲淹的後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
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
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政事。

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
至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
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
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
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

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
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釣魚島等三個臺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藥。盛氏從此發跡,於是購得此園,並重新修建一新。

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
爾後,經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著名的私家園林


一入門廳,是一組詩畫屏風,讓人感到園子的文人氣息。
留園以建築變化多樣,奇石眾多,且與亭台、古木等配置得宜而著稱。
園林規模較大,總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50畝),分中、東、西、北四部分,
它的中部即為原寒碧山莊,另外三部分則由盛康擴建。



四個區塊各自呈現不同的特色,利用建築群對各景點進行隔斷,
同時又通過窗欞將景物相聯,並建造曲廊連接全園各部分。
曲廊隨勢而變,時攀山腰,時畔水際,逶迤曲折,全長700餘米。
廊壁更鑲嵌劉恕收集的歷代碑刻300餘方,稱「留園法帖」,
其中尤以明董漢策刻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二王法帖」最為有名。


我造訪是在隆冬時節,
園內的夏季植物都只有枝椏,頗是蕭瑟。
但清冽的空氣和淡淡的斜陽,
反而更增添了歷史感。


留園不愧是以假山奇石之多姿多彩而著稱。
在園內各處都有三任主人徐泰時、劉恕和盛康這些好石之士的收藏佳作。
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線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片富於想像的審美空間。
因此,欣賞太湖石,就猶如品茶讀畫一般,
讓人在玩味的同時;意境凸出,美不勝收。
 


這裡有園主劉恕布置的十二太湖石,造型優美。
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雲、印月、獼猴、雞冠、指袖、仙掌、干霄等。
這些石大都仍存,我也邊賞玩邊猜哪個石象哪個,很有趣。

也正因為太湖石如此具有審美價值,
所以它常作為營造文人山水園的疊山素材之一被廣泛佈置于古典園林之中。
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石有聚族,太湖為甲”。
蘇州之所以多古典園林,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這裏盛產太湖石吧。



順著假山走可以繞到湖的對面。
遠看太湖石,又是另一番景致。
園內以碎石子鋪路,常常可看到彩色的圖案。
如吉祥的鶴和長壽的龜等等。
漫步其上,也會感受到主人那種重視生活情趣的心意。
抬頭遙望是美景,俯首拾階亦趣味。



古典園子裡的現代痕跡:垃圾桶。
真不知道古人家的垃圾桶究竟適合模樣?為何從未留到現在呢?
園子內常見這種仿青花瓷的垃圾桶,也蠻融合的。


經過了這些枝微末節的地方,馬上就要到了留園之最:「冠雲峰」了。
冠雲峰,取《水經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交霞翼嶺”之意而命名。
古人稱石為雲根。
尤其太湖石形狀、色質近似雲彩,所以自古多以雲來命名湖石名峰。
冠雲峰高大奇偉,壁立當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
具備了古人對太湖石的八字審美標準,即“瘦、皺、漏、透、清、醜、頑、拙”。


其實在原來的「留園三峰」中,最著名的是奇石「瑞雲峰」。
它有「妍巧甲于江南」之譽,原為宋徽宗時的花石綱遺物,屬湖州董氏所有,
後董氏與徐泰時家聯姻,知徐好石,便將此石作為嫁妝相贈,置於東園。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瑞雲峰被搬到同城的織造署西行宮內,石至今猶存。
原址則補立一石,仍名瑞雲,但姿態相去甚遠。

清末盛康接掌此園,用「留園三峰」來給自己的三個孫女取名,
但其中瑞雲早逝,盛康認為乃瑞雲峰非原物所致,盛怒之餘,敲碎此峰,故今僅余斷石


石,由於它質地堅硬和外表不易發生變化的特質,
而被賦予了忠貞不喻的人格特徵,自古為人類所崇拜。
太湖石產於太湖。由於湖水蕩滌,石質堅貞而色澤清白。
這種堅貞和清白,讓在官場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從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託。
尤其是太湖石陽剛的石質與陰柔的外形和諧於一體,
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所追求的“外圓內方”處世道的生動典型。

別了留園,我走去七里山塘攬勝。


這山塘街東起閶門渡僧橋,西至蘇州名勝虎丘山的望山橋,長約七裏。
所以蘇州俗語說“七裏山塘到虎丘”。
山塘街歷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
據說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
山塘街一直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


在這古街小店中遊玩,我買了許多絲織品。
濃烈色彩中的中國氣息。
這也是在此趟旅行中買最多紀念品的地方啦。

就在小街小巷中亂逛,就走到了頭。
於是站在橋上拍下山塘水鄉的全貌


正當我拍完要離去時,剛好身旁有一個旅行團的導遊說再有幾分鐘就亮燈了。
亮燈?我頓時又折返趕快站回橋上,想看個究竟。
原來這山塘的所有街燈都是由蘇州市統一控制的,
一到六點,準時燈亮。
在「哇」聲中,暮色裡的山塘變了個模樣,上了秦淮河的妝。


在臨街的店面房後面其實是民居。
我順著路往出口的方向走,看到了騎腳踏車回家的人,還有跑來跑去的小白狗。
 

應該是季節的關係吧,這裡不像夫子廟那麼人山人海的。
天色越來越暗,也該找東西吃了。
走到山塘街入口的對面,是一條很大的步行街,叫做「女人街」。
這也就是我昨天走了很久都沒有走到的地方。
 

在這裡我發現了一個火鍋城,天氣冷就很想盡去吃吃看。
在門口還請小姐介紹一下,
小姐不斷的提及傣妹火鍋的特色就是「時尚」!
呵呵,進去看看有多「時尚」吧。


原來這裡面的餐桌布置的像叢林中一樣,人們坐在搖椅上吃。
點菜的好處是每一盤都份量小,價錢低,這樣可以多吃些花樣。
不過燈光真的很暗,而且也不太乾淨,不過味道還是可以的
總共十五樣只花了47元

雖然材料都不精緻,但我吃的還是蠻飽的。
於是就打道回府。
在公車站旁去「甜丫丫」麵包房買了很多點心喔。


很多人在這家排隊呢。點心是論斤稱的。
我看到最有趣的就是有一個點心叫「台灣阿扁」。
聽說老闆是台灣人,所以才取的名字

當然買幾個來吃掉他啦。
好笑的是吃第一口後無法分辨是甜是鹹,更不知內餡是何。
於是跑回去店裡問問店員。
店員說是牛肉餡的!
哇!完全吃不出來耶!


背著買的零食,坐車回到了觀前街。
這條步行街燈火通明,人頭攢動。
我在這裡住了四天都是這樣,不分晴雨,不分平日假日,想必也不分春夏秋冬吧!


 蘇州的最後一個晚上就在邊看電視邊吃零食中度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6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