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蘇州盼來了好天氣,我當然把握這好時機來逛逛園林嘍!
首先坐公車前往滄浪亭
不過下車後看到蘇州文廟,不用門票當然要去瞧瞧嘍!

蘇州文廟又名蘇州府學、蘇州碑刻博物館,位於江南古城蘇州,為宋代范仲淹所創建。它是中國的第一座廟學,並以擁有《平江圖》等「四大宋碑」而著稱於世。
1961年,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蘇州文廟併入後稱為蘇州文廟及石刻。

蘇州文廟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市中心,與滄浪亭隔街相望,是由宋朝的范仲淹所創建的。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時任蘇州知州的范仲淹將州學(後來稱府學)和文廟結合在一起,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為後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因此有「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的說法。

蘇州廟學後來被多次增修擴建,佔地極廣,據《吳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年間便有屋宇213間。而到全盛時,除殿堂和祠廟外,
還有講堂、學舍、考房、齋室並間以假山、水池、小橋、亭台等園林建築,規模居東南諸學宮之首。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文廟便逐漸荒廢。目前佔地面積約1.78萬平方米,僅為全盛時的六分之一,但仍然保持著東廟西學、兩軸並列的格局。
東廟現僅存戟門、大成殿和崇聖祠,西學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倫堂一帶尚屬完整。
除大成殿和欞星門外,現有的建築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

欞星門為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建,是一座六柱三門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大成殿重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面闊七間、進深十三檁,重檐廡殿頂,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撐。
殿外有青石月台,供奉巨型孔子銅像,殿內懸掛巨幅孔子畫像,均為今人所造。大成殿是文廟最主要的建築,宏偉壯觀,其規模在蘇州僅次於玄妙觀三清殿。
DSC_3099.JPG  

蘇州文廟內碑刻頗多,其中尤以《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為著名。
它們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現在則被轉移到殿側的廂房內,實行專項保護。

DSC_3096.JPG  

《平江圖》碑高2.76米,寬1.48米,單線陰刻,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該碑精緻地描繪了當時平江府城(即今蘇州城)的布局狀況,
包括城牆、官府、寺觀、商行、書院、倉庫、兵營、園林、河流、橋樑、道路等各種建築和名勝古跡,標出了613處名稱。

圖中繪有總長約82公里的數十條河道和359座橋樑,充分反映了江南水鄉城市的風貌。它還記載了50多座寺廟道觀、12座古塔、65座跨街牌坊,其中不少保留至今。
因碑刻年代久遠,1917年曾對模糊不清之處加以深刻。這幅平江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另外三塊宋碑都是在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繪製,並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遠刻就的,格式均為上圖下文。
《天文圖》碑高1.9米,寬1.08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東方星象圖。
它的上部刻有北宋元豐年間觀測到的星辰1440顆和星座280個,下部刻有2091字的註釋,簡要介紹一些星體和天文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天文學水平。

《地理圖》碑高2米,寬1.07米,詳細刻繪了宋朝的山川城池,圖下有645字的註釋,大致記述了中國自禹至宋的版圖變遷。
它與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禹跡圖》並列為中國三幅最古老的全國性地圖。

《帝王紹運圖》碑高1.83米,寬1米,上部以圖表方式列出歷代帝王世系,排列十分詳盡清晰,下部是550字的簡要評述。

除了這四大宋碑,文廟還收藏了3000多塊石刻和近萬張拓片,包括陸機、黃庭堅、蘇洵、蘇軾、文天祥、文征明等名家的手跡或詩碑,
以孔子、儒學、蘇州經濟、歷代書法等主題分別陳列,1985年起闢為蘇州碑刻博物館。


文廟對面有工人文化宮,這是到處都有的娛樂場所
原來是像社區活動中心一樣的
不過現在都是放電影的地方,這間還真漂亮,比廣州的新很多
DSC_3108.JPG  

接著是今天的重點滄浪亭,這裡是路口,真正的門口還要沿著路走進去

滄浪勝跡石碑坊原立於滄浪亭門前,三門四柱,檐角飛翹,顯得古樸、莊嚴。是蘇州唯一樹有石牌坊的古典園林,現移至人民路口。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是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江南園林。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稱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代表著宋朝的藝術風格。 古樸簡潔,景色自然。



其地初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北宋慶歷五年(西元1045年),詩人蘇舜欽流寓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園址,傍水構亭名『滄浪』,
取《孟子•離婁》和《楚辭》所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滄浪亭記》,自號『滄浪翁』。

南宋時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人稱『韓園』。元延祐年間僧宗敬在其遺址建妙隱庵。明嘉靖三年(西元1524年),蘇州知府胡纘宗于妙隱庵建『韓蘄王祠』。

嘉靖二十五年(西元1546年)僧文瑛複建滄浪亭,歸有光作《滄浪亭記》。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江蘇巡撫王新命建『蘇公(舜欽)祠』。
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江蘇巡撫宋犖尋訪遺跡,複構滄浪亭于山上,並築觀魚處、自勝軒、步碕廊等,道光年間,增建五百名賢祠,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毀于兵火。
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重建。


這裡因為比較小,而且並不方便停車,遊客比拙政園少很多

滄浪亭很特別之處在於其為蘇州唯一未入園即可觀景的園林
主因為通過複廊可以走到園外來借景


走在其中,此一巧思讓佔地雖小之園林立刻有開闊之感


園外的亭子裡有蘇舜欽寫的滄浪亭記。蘇舜欽為官清正,被奷臣彈劾貶為平民。被罷官的蘇舜欽來到蘇州,有感於跟他遭遇相同的屈原,
想起《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他買下了蘇州城南的一塊地,築亭取名滄浪,還自號滄浪翁。


幽靜的園林中可由窗戶中看到外頭仍青綠的竹子

明道堂在滄浪亭土石山南面,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卷棚歇山廳堂,也是全園的主體建築。
取自蘇舜欽《滄浪亭記》中“觀聽無邪,則道以明”之句,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撫張樹聲所建,其前身是南宋時期的寒光堂。

這裡原先還有戲臺在後,可惜毀於民國時期


翠竹叢中的“翠玲瓏”,由三間貫通相連的建築組成。取蘇舜欽:“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詩意而名。
前後遍植翠竹,有20余種。室內傢具雕有竹節圖案,與景相符。此處以竹造景,歷來為文人墨客雅遊、詩作畫之地。


“御碑亭”位於西部長廊,亭正中立康熙皇帝御詩碑,詩碑兩邊置楹聯,碑故此而名。詩、聯均係康熙南巡時(西元1719年)書贈江蘇巡撫吳存禮,
詩云:“曾記臨吳十二年,文風人傑並堪傳。予懷常年窮黎困,勉而勤箴官吏賢”,
聯曰:“膏雨足時農戶喜,縣花明處長官清”。

吳存禮得詩聯,鐫石立碑,宣揚皇上德意。


DSC_3182.JPG  

滄浪亭立於園土山東部,高踞丘巔,飛檐淩空,取《孟子》和《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句意而名,
當年園主蘇舜欽常於此會友呤詩。


“五百名賢祠”是滄浪亭主建築與主要人文景觀之一,位於園西北,東面與“明道堂”一廊相隔。祠面闊五間,座北朝南,
中間三間東西北三面墻上嵌有從春秋至清代2500餘年間蘇州地區的鄉賢名宦594人的碑刻畫像,
正中懸挂“作之師”三字匾額。這些鄉賢名宦的高尚品格和所作的貢獻將作人師表。



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于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
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屹然凌空的滄浪石亭。
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複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


此園數易其主,歷經滄桑,但多是建物的傾毀修復,而園中假山,園外池水,大多保持舊觀。 

在江南參觀園林,如要一一仔細品味,非得要數月才能走完
短時間要能領略其中之美,我認為一次不要參觀太多園林較好
否則容易將園林有所混淆


參觀完後走到十全街,在鳳凰街上的小店吃餛飩(4)、魚香肉絲蓋澆飯(6)
餛飩還行,魚香肉絲就只有鹹,而沒有啥魚香的感覺
不過真的便宜


鳳凰街也算是美食街,可能是中午吧,街上都沒啥人
我們在這坐遊2去留園


因為留園離虎丘不遠,而遊2的總站就在虎丘,我們就到門口看看,不過門票太貴,所以拍照留念即可
不過這裡有很多婚紗店,感覺有點怪怪的
DSC_3212.JPG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的郊外,是蘇州城的標誌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建城早,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水陸並行,河街相鄰,
古城區至今仍座落在原址上,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都城,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城,
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至今蘇州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

 「虎丘」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喷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山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
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遊之地,

「虎丘」頂上世界著名的「雲岩寺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三百年來,由於地質結構和建築原因,
雲岩寺塔開始不斷傾斜,目前傾斜角約為四度,塔頂偏移約二點五公尺,是一座與意大利比薩斜塔齊名的中國斜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6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