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要參觀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
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明孝陵的入口在原來陵園的中間,我便先參觀後半部


金水橋又稱五龍橋,這橋處在陵墓中軸線上
原來有五孔之橋,現在僅存三座,不過均為原來的建築
DSC_2071.JPG  

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陵園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22.5公里


現在的大門等建築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門外右側牆下,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鐫刻,
內容是保護明孝陵的告示,這塊碑是清宣統元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甯知府會銜豎立的。


陵墓內一間御碑殿,陳列著五塊碑。根據《中山陵史話》等書籍記載,這裡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但毀于戰火,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碑殿,
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至今遊客們還能見到其中的三尊。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時(1699年)親筆題書,
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南織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
「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東西有臥碑兩塊,
東邊一塊刻載康熙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于一旦,康熙手書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

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才著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
但是清朝財政拮据,結果最後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

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
所以現在要先從御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DSC_2078.JPG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
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穿過碑殿左右應該有東西配殿,不復存在,只剩下柱礎遺跡。左右各有一神帛爐,外觀覆以黃綠琉璃瓦,用來焚燒祭祀後的神帛、祝版。


我到的時候正在整修方城明樓,把原來已無的城樓恢復
所以陵墓本身我便無緣參觀了


這是方城明樓原貌,個人認為這又是多此一舉的修復工程
畢竟歷史的就還給歷史即可

明太祖出殯的時候,同時有相同的棺木從南京各個城門出去,以迷惑盜墓者,又傳真身葬朝天宮。方城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
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

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另有殉葬、陪葬墓。
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淨盡了。

至今孝陵從未被盜過。


走回入口處已經是下午4點,這時我只得吃個泡麵充飢(6元),我發現統一的這款泡麵真好吃
台灣怎麼都沒有呢!


 欞星門又稱龍鳳門,是孝陵神道上一處重要的禮儀性建築,原為六柱三門沖天式牌樓,其柱礎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 
2006年經中山陵園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復柱礎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計畫將其複建,重現歷史原貌。



接下來就是明孝陵的重頭戲,神道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
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2400米。

關於這條神道作彎曲形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當時有人提議鋪設一條直的神道,鏟平陵宮前的孫陵崗,也就是現在的梅花山,
朱元璋沒同意,他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他為我守門吧”;

另一種說法是與北斗七星的佈局有關,蘊涵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有的說鏟平吳大帝陵工程量太大,又怕壞了龍脈,同時,朱元璋體恤民情,
因而讓神道拐了個彎等等。不論當初朱元璋出於什麼目的,
孫陵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轉曲折的神道佈局。這種佈局在客觀上起到了與自然風貌和諧、收斂視野、曲徑通幽的藝術效果,同時增加了孝陵的莊重氣氛。

我們從第二段神道開始看,長 250 米,俗稱翁仲路。
從這裏開始, 路兩側有武將、文臣石像各兩對, 均為一對有須、一對無須,分別代表老年、青年。武將身穿甲胄,手執金吾,威儀凜凜;
文臣頭戴朝冠,手拿朝笏 (hu),神情肅穆。他們都是陵墓的忠實守護者。

傳說翁仲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長且勇猛無比,曾駐守臨洮,鎮服匈奴有功。死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便鑄了阮翁仲銅像,
立在咸陽官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遠看見這尊銅像,都畏懼不敢靠近。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銅像、石像通稱為翁仲。

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它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  


第一段神道為東西向,現稱石象路。石象路長 615 米,路兩側分列著 6 種 12 對 24 只石獸,每種 4 只,兩蹲兩立,分別是獅、獬 (xie)豸(zhi)、
駱駝、象、麒麟和馬。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辟邪的作用;

明孝陵神道的 6 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 80 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
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


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龍、鳳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
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觸有罪的人;
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
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


駱駝是沙漠與熱帶的象徵,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


接下來看到一座用來安放“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樓建築遺存,俗稱“四方城”。碑樓建築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開一券門,
當年碑樓頂部為重簷歇山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現在頂部已蕩然無存。

碑樓內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一年( 1413年)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楷書陰刻,共2746字,書法優美,鐫刻工整。

主要內容是歌功頌德,文中也提到孝陵“不藏金玉,器用陶瓦”。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組成,碑座是一隻巨大的石龜,
高 2 . 08 米,古人稱為“贔( bi)屭(xi)”,是龍生九子之一,特別能負重。它身上所背負的這塊碑,是我們南京地區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塊。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1972年,有一位美國客人來南京遊覽,見到這塊碑後大吃一驚,並目測了尺寸。回到美國後,
在一家報紙“信不信由你”專欄裏發表了遊記,介紹這一高達20餘英尺(即8.78米)的石碑。
一位艾奧瓦州的讀者不相信世界上有如此巨大的石碑,特地寫信給南京的旅遊部門詢問是否真有此碑。
其實,這塊碑比起明成祖原來打算用的高達75米的陽山碑材來,可謂小巫見大巫。 

陽山碑材位於明孝陵東面 25公里處的陽山西南麓,當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頌揚其父朱元璋的功德,也為了表現自己的孝心,在陽山開鑿石碑,後因政權穩定了,
工程也確實超過了人力之所為,故而停工棄之不用。但碑料已與山體大體脫離,總高度達75米,總重量為31167噸,堪稱絕世碑材。
 

到這裡才是明孝陵原來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從下馬坊至大金門約有近千米。
大金門兩側原接有護衛陵區的外郭皇牆,現在還能看到與皇牆的介面。六百多年風雨過後,百官下馬的道路早已湮沒,
圈圍紫金山的皇牆也已不見了蹤影,只有這座大金門,依然默默地守望著孝陵。

大金門黃層重簷,紅色牆堰向東西境蜒,氣勢非凡。
DSC_2205.JPG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區和內宮區三殿式的佈置方式成為北京十三陵的樣板。只是十三陵的神道合而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
但每陵分設另兩區則與明孝陵大同小異,所以明孝陵開創了明清500年間皇家陵寢形制的先河。 

出來後我坐遊2(2元1人)到總統府,這條從明孝陵到中山陵的路也是種滿法國梧桐
真得很漂亮


到了總統府已經快7點,這次來感覺南京真的改頭換面
右邊的是南京圖書館,真是富麗堂皇


旁邊的大樓外牆有LED的燈,有聖誕圖樣和許多廣告字樣


南京總統府,位於中國南京市長江路292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7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8年在此處辦公,中華民國總統府在1948年5月20日成立後,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前亦設置於此,為中國開創共和制國家之見證。

南京總統府的建築基地,最早為明朝初年的歸德侯府和漢王府。

清朝時,這裡改為兩江總督署,與江寧織造署隔街相望。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
兩江總督管轄富庶的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是最有權勢的封疆大吏之一。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人皆在此任兩江總督。

1949年以後的50年,總統府一直作為機關的辦公場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機關單位陸續搬遷,並於1998年在總統府舊址之上,
開始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經過五年的規劃建設,至2003年已初具規模。
目前,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
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
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佈在這三個區域中。

當時已經關門了,我本來也沒有想參觀
只能憑弔當時的榮光


夜晚的新街口更是光豔動人


晚上我就在新街口旁邊的小吃街解決晚餐
這裡有很多不錯吃的店


我選了網上有提到的千旺水餃


我點了牛雜湯(7)、玉米豬肉(3.5*2)、胡羅蔔豬肉(2.5)、蕃茄豬肉(3.5)
水餃還可以,牛雜湯就不怎麼樣了,不過生意很好
一直都坐滿的


還在旁邊買了兩個牛肉和牛肉土豆丁里脊的肉夾膜(8.5)
辛苦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6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