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 8℃           
終於有一個沒有零度以下氣溫的一天,雖然在台灣已經算是寒流
早上一出來還是覺得已經暖和許多

這是我住的飯店,這家的設備蠻齊全的,還有微波爐可以熱東西

                        
南京的街道上都種滿了法國梧桐,相信春夏都會是綠意盎然


走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到達新街口,很像台灣的東區

新街口位於南京市的中心區域,是一處著名的商業中心。
南京市中心新街口,節假日日均客流量峰值七十萬,七十九家世界五百強分支機構進駐,其商貿集中度超過北京王府井、
上海徐家匯並翹首中國,成為中國商貿密集度最高的地區。因此有「中華第一商圈」的說法。



這裡多是百貨大樓,後頭有不少小吃店


當然也有很多世界名牌的旗艦店


我們在新街口東站坐9路,大概25分鐘到達中山陵
這天是聖誕節,氣溫只有六度


我們在門口買了聯票,中山陵、靈谷寺、明孝陵共140元1人,可不便宜了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鍾山)東峰小茅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三門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


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遺囑:「吾死之後,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根據胡漢民的說法,孫中山還曾說過「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遵照孫先生遺願,靈樞暫厝于北平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鍾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後呂彥直去世。


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


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
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為迎孫先生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
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陵園路)

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級台階。
在台階上置放有各種銅鼎,其中幾個被當年侵略南京的日本軍隊的炮彈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


從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


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三個拱門,上書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導的三民主義分書「民族」、「民權」、「民生」。


整個墓區平面如鐸形,取「木鐸警世」之意。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
「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
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徵青天,
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
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
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

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此像係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走回入口處,旁邊有音樂台可以看看
這個音樂台是舊金山和遼寧省黨部捐的,1933年落成


這裡可以容納3000多人,不過現在都是鴿子玩耍的地方


買聯票就可以坐小車來往三個景區,不過因為沒有車殼,風還挺冷的
司機和收票小姐都躲在車上,看看報紙或是睡覺
真是好工作


我的第二站是靈谷寺景區
南京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是民國時期的國殤墓園,于1931年至1935年間建於靈谷寺舊址上,坐落在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東側,西鄰中山陵,
佔地約一平方公里。

建築以墓門、牌坊、祭堂、第一公墓、紀念館、紀念塔等建築構成南北一公里長的中軸線,兩邊對稱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
葬有1029名國民革命陣亡官兵,多數是北伐及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

陣亡將士牌坊共分五間,建於42層石階之上,台基面寬32.7米,進深16.6米,牌坊高10米,鋼筋水泥構築,外鑲花崗石,仿造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
頂覆綠色琉璃瓦,飾有水泥脊獸,斗拱三級,四角起翹,十分壯觀。牌坊正面題「大仁大義」,背面題「救國救民」,均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

門額上均飾有瓷中華民國國徽。牌坊前設有一對石獸。此處原是明代靈谷寺的天王殿舊址,清代毀後曾重建,改為大雄寶殿。建公墓時拆除。


這是可能為明代靈谷寺的石龜跌,真的很漂亮喔!
不過還不知道是什麼用途
DSC_1989.JPG

祭堂由建於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的建築無梁殿改造而成。無梁殿原名「無量殿」,因殿內供奉有無量壽佛而得名,為磚石拱券結構,無梁,故俗稱「無梁殿」。
整修花費經費12萬元,雖經大修,但整體結構未變,定名為「正氣堂」。殿東西長50米,南北進深34米,重檐九脊,五間三進。

正堂中央奉有「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兩邊是「國父遺囑」和「民國國歌」碑刻,四周內壁上嵌有110塊黑色大理石碑,
上面刻著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姓名、所屬部隊和軍階。其中1至61塊石碑刻1926年至1930年北伐期間陣亡的北伐軍將士名單;
61至67塊石碑上刻1932年淞滬會戰中陣亡的第十九路軍將士名單;67至110塊石碑上刻1931年至1933年華北抗戰中陣亡的各部將士名單,
共刻有陣亡將士33224名,全文165,000余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陣亡者名錄碑刻。


第一公墓在祭堂後,廣達9000多平方米,原為靈谷寺五方殿的舊址,建墓時築起花瓣形半圓圍牆,內辟蛛網式小路,分列墓穴。
每位墓穴上置有石碑,上刻序號,陣亡者姓名、軍階、陣亡地點和時間。在花瓣形牆前,豎有一對立柱式花崗石紀念碑,
碑上分別刻「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祭堂東西兩端約400米處,是第二和第三公墓,其形式與第一公墓相同。三個公墓共葬入1029名陣亡者,多數是北伐戰爭及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
當時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但現場真的感覺很淒涼,兩個紀念碑孤單的立在樹叢中,也沒有什麼遊人會來看看
不過這些人的功績仍然不會被淹沒於世的


靈谷寺是南京市東郊紫金山下的佛寺,又指靈谷寺所在的靈谷公園,位於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於紫金山獨龍埠玩珠峰南麓,成於天監十三年(515年),
寺內還建有寶公塔。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稱「太平興國寺」,到明朝初年時被稱作「蔣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命名為「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模很大,佔地500余畝,
但是建築大多毀於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前。

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被改為「靈谷公園」。
不過現在重建了靈谷寺,但是空有廟址,感覺卻無佛門聖地之感
  

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組安、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省都督,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當年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

譚延闓葬於此,這個墓園雖然沒有很漂亮,但是仍為依古制所建
只能說他非常幸運,以行政院長之位去世,又在山河易幟之前蓋完陵墓
真的算是民國人物中善終幸運之人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公墓的最北端,塔高60米,九層八面,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混合構築,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
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於遊人憑欄賞景。建於1931年至1933年,造價35.5萬元。

由美國著名建築師亨利·墨菲與中國建築師董大酉設計。塔內二至四層和五至八層壁嵌石碑分別刻有孫中山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詞和北上前在黃埔軍校的告別辭,
分別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和吳敬恆書寫,是一組十分珍貴的民國文化遺產。


現塔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三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
靈谷塔是近代優秀建築,靈谷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於年久失修,塔身的結構安全受到危脅;由於塔身逐層收縮的特點,從上層脫落的瓦材碎片及砼表層塊,
逐層砸向下層屋面,產生連鎖性破壞,也影響遊人的人身安全;塔身內,外壁的亂塗亂畫和油漆剝落脫皮,破壞了良好的旅遊環境。

2004年5月,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靈谷寺進行了保護整修,針對屋面琉璃瓦材破損的情況,對破損瓦材及破損花沿滴水更換,
清除了以前遊人在塔身內、外的亂塗亂畫和留言,彩畫也採用專門材料進行了修復。整修耗資超過100萬元。


塔內正中有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層,共252級。


塔外壁刻蔣介石題書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和由他撰寫的《遺阡表》,
還刻有黃埔軍校同學錄序。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館名曰「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築,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
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築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

這幢二層樓建築,高10米,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仿中國傳統古建築形式,。外有迴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
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櫃,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
這裡原是明代靈谷寺律堂的舊址,清代毀後改建為觀音殿,咸豐年間又毀。



這是三個景區的全圖,真得很大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6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